當前市場已不宜繼續悲觀
2018年的A股市場,打破了過去兩年波動收斂、穩定向上的總體格局,市場經歷了1月份的短暫沖高躁動之后,隨即進入下跌區間,歷經連續陰跌,主要行業和板塊均有明顯下跌,全部A股剔除IPO新股實現正收益的比例不及10%。
造成市場持續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宏觀經濟景氣下滑,部分企業盈利增長趨勢出現邊際惡化跡象。從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逐步回落,但是在2016年、2017年過去兩年,在新一輪信貸擴張和房地產景氣的驅動下,宏觀經濟出現一輪明顯的上升趨勢,因而在2017年市場整體相對仍比較震蕩的情況下以業績驅動的藍籌板塊股價出現比較大的上漲行情。2018年以來,一方面隨著房地產調控逐步收緊,金融去杠桿收緊信貸通道,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同時下滑;另一方面,過去以信貸擴張來拉動投資和內需也導致企業和居民債務杠桿高企,開始反過來壓制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的增長;雖然宏觀經濟政策在二季度后及時作出了調整,但最近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仍在下滑,代表性的藍籌白馬公司的中報業績也顯現邊際惡化跡象。其次,從資金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全球金融體系中,美國加息周期進入中后段,美國國債收益率不斷上行,全球流動性向美元資產回流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構成巨大沖擊;同時國內去杠桿操作整體上仍以流動性緊縮為主,國際、國內流動性同步收縮明顯制約了股票市場表現。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市場的牛熊轉換有如自然的四季交替,資產價格下跌也是市場重歸均衡的必要過程,熊市中市場低迷表現在不斷打擊投資者的情緒的同時,其實也在逐步孕育新的市場機會。一方面,在市場下行周期中,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會嚴重壓低優質公司估值水平,給長線投資者提供難得的低價買入優質股票的機會,同時按照一般市場規律,短期的快速下跌一般都會很快出現較大級別的市場反彈,而且熊市調整越深,牛市上漲越大,大的調整行情完成以后,市場一定會出現大級別的牛市行情。
如果拉長周期來看,當前的市場的調整其實已經進入一輪大的調整周期的末期。事實上,本輪大的調整周期從2015年6月開始,經歷多輪下跌調整,2017年藍籌股的上漲整體上也只是大的調整周期中的階段性、局部性機會,到目前時點,整個市場調整的時間周期已經超過3年,指數跌幅接近50%,與歷史上可比的大級別調整周期比如2001年-2005年、2011年-2012年相比,本輪調整周期無論是從時間周期還是下跌幅度來看都已基本接近尾聲。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市場底部特征也很明顯。當期市場滬深300和上證綜指的平均PE僅11、12倍,平均PB僅1.4倍左右,市場整體估值已經低于2016年熔斷之后、2015年股災之后的底部估值水平,而距離市場最為低迷的2008年底以及2012年底的市場估值水平也僅有咫尺之遙,當前市場繼續調整的空間其實已經相當有限。
凡事以智者始而以愚者終。市場規律顯示,越是臨近底部區域,市場悲觀情緒反而會更為濃烈,在情緒的裹挾之下,市場經常出現非理性的超調現象。但作為理性投資者來說,其實此時需要保持足夠的定力和客觀,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中長期的積極因素,而避免為短期的困擾所誤。我們相信,在很長的時間周期上,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中國在相當多的行業領域具備不可替代的全球領先地位,而A股市場集中了中國最優質的企業群體,經歷本次調整之后機會將更為精彩。
從行業板塊和個股選擇來看,我們堅持仍應重點關注各個行業的優質龍頭公司。中國經濟已經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走向平穩增長新常態,野蠻式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龍頭企業經過多輪周期洗禮,具備穩固的商業模式和深厚的護城河優勢,無論經濟潮起潮落,時間始終占在優質企業的一邊。從產業結構的變遷來看,經濟增長已經走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階段,未來增長潛力更多依靠結構調整、制度改革、技術進步,因而市場機會也應該更多地集中在消費服務、醫療信息、高端制造等行業領域。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