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地震一天蒸發超1500億 還將繼續回調?上市公司緊急表態!
昨日,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藥品帶量采購在上海開標。據財新披露,31個藥品由19家藥企預中標,華海藥業中標最多,達6個,其次是京新藥業和石藥集團,分別中標3個。
對于整個醫藥制造行業來說,有僧多粥少,和互相壓價的嫌疑,所以,當天醫藥股反應強烈,多股出現閃崩,截至收盤,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等龍頭股跌幅仍超5%,其中恒瑞醫藥跌6.37%,復星醫藥跌8.61%,貝達藥業、華東醫藥和泰格醫藥瀕臨跌停,普洛藥業則直接跌停。
19藥企預中標,華海獨中6個
詳細來看,華海藥業是本次帶量采購的最大贏家,獨中6個品種,包括厄貝沙坦、帕羅西汀、利培酮、厄貝沙坦氫氯噻嗪、賴諾普利、氯沙坦等藥品。
其次是京新藥業和石藥集團,分別中標3個品種,其中京新藥業中標瑞舒伐他汀等3種藥物,而石藥集團則是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3種藥物。
此外,江蘇豪森、成都倍特、揚子江藥業各中標2種藥物,其余13家公司各中標1種藥物。
另一方面,此次中標的制藥企業中,只有阿斯利康和中美上海施貴寶兩家外企,而其他參與競標的輝瑞、賽諾菲、禮來等知名外企則未中標。
中標價大幅縮水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很多藥物品種的中標價還出現大幅縮水,像乙肝藥物恩替卡韋,入選企業正大天晴報價0.62元/片,降幅達93%,恒瑞厄貝沙坦降價60%,浙江京新的氨氯地平以0.14元入選,與競爭廠家輝瑞價格相差27倍多。
在本次競標中,面對國產藥的大幅降價,外資顯然是吃不消的,一位外資藥企人士表示,“國產藥大幅降價,對我們競品影響很大”。
當然,大幅降價雖能大概率中標,但是也會冒著報價偏低的風險,一位入圍企業相關人士稱,該企業充分競爭品種定價一般會給出“全國最低價”,同時也考慮競爭對手全國定價,如果對手定價更低,則會進一步壓縮招標價。“但是沒想到,我們對手競標價格比我們全國最低價還要高,結果我們的招標價定得太低了,雖然入圍了,但還是覺得有點虧”。該企業人士表示。
中標不中標有何影響?
此次“4+7”采購是國家醫保局組建以來主要舉措之一,這一模式先是從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對應的通用名藥品等遴選試點品種,選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4個直轄市和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和西安等7個城市開展試點,上海市醫藥集中招標采購事務管理所總攬具體實施,參與藥企在采購談判中以低價換取數量。
一旦中標即可獲得試點城市相當比例市場份額,雖然帶量采購正式文件中并沒有提及采購量占比,不過,據銀河證券測算的結果顯示,本次集采量或將占試點城市用藥需求總量的30%~50%。這對未中標的企業來說,無疑會造成很大的損失。
超9成醫藥股下跌
或許正是因為競標價大幅下降,以及中標企業對未中標企業所可能造成的沖擊,導致醫藥股反應劇烈。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A股287家醫藥生物公司中,剔除停牌的*ST長生和上海萊士,其余285家企業中,有263家是下跌的,占比92%。
其中跌幅超過5%的公司有27家,跌幅超過7%的有9家,有5家跌幅更是超過9%,樂普醫療和普洛藥業則直接跌停。
而中標數量較多的華海藥業則一度沖擊漲停,至收盤上漲3.04%;而京新藥業則一度漲近6%,收盤漲幅為0.3%。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市值蒸發至少1500億
個股普跌,板塊市值蒸發也就在所難免了,昨日醫藥生物板塊市值合計蒸發1274億元,其中蒸發超10億的企業有29家,超50億的有6家,其中恒瑞醫藥更是蒸發超過100億,達156.86億元。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這還只是A股的,而本次參與招標的很多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像中標的石藥集團,當天也是大跌14.48%,市值蒸發127.33億元。而正大天晴母公司中國生物制藥則下跌15.97%,市值蒸發122.43億元。
而上述兩家還只是各種典型,照此看來,昨日中國的醫藥生物公司的市值蒸發至少在1500億元。
帶量采購有何影響?
本次帶量采購競標會所帶來的影響如此之大,市場亦為之震動,對于后續發展,會帶來哪些進一步的影響呢?
萬聯證券分析師姚文認為,本次4+7地區帶量采購工作,制度設計上更加平衡兼顧了量價關系,在競標降價的同時給予了使用量承諾,與傳統藥品集中招標相比,極大減小了后續藥品入院及再議價的不確定性;同時結合一致性評價工作,加速國內仿制藥品種進口替代進程,從而降低社會整體用藥成本,提升醫保使用效率。
而海通證券分析師余文心認為,該方案解除市場份額限制,改以預中標與擬中標兩階段議價,不同品種或將出現價格降幅分化,不確定性較大,后續還需關注:醫保支付標準如何對接;中標價后續會否與全國各省招標價格聯動、如何聯動;如何保證采購量的完成等。
至于對股市的影響,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從國內藥品集中采購降價的情況來看,主要是降價幅度普遍超過市場預期,因而引發一定的恐慌情緒拋售,預期信心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此外,2018年上半年醫藥股普遍股價強勁,對于受影響的藥企依然有調整空間,投資者可以耐心等待底部來臨。
上市公司如何應對?
而該項舉措最直接的關聯方,醫藥公司,尤其對于上市醫藥股來說,他們又持有何種態度呢?昨日已有不少公司發表了看法:
藥明康德則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作為全球領先的醫藥研發賦能平臺,主營業務不受國內藥品集中采購降價影響。仿制藥降價加速了傳統醫藥企業向創新藥轉型。公司作為少數全面端到端新藥研發服務平臺之一,具有覆蓋整個藥物發明、開發及生產價值鏈的服務能力,通過公司的平臺,能夠迎合傳統制藥企業的需求。
一心堂則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時稱,其一,目前,帶量采購涉及的藥品,絕大多數是醫院的臨床處方藥,或者說是要非常依賴專業診斷才能對劑量、適應癥做出判斷的處方藥,這些藥品在藥店渠道銷售量不是很大。其二,目前關于同時在醫院渠道、藥房渠道銷售的處方藥,很多制藥廠家在規格、劑型上做了一定區隔,不完全一致。其三,我們判斷,帶量采購對整個藥房行業的影響比較間接和局限。
恩華藥業表示,“4+7”帶量采購是國家醫保政策針對目前國情所采取的有益調整實施措施,長期而言,有利于國民醫療健康事業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醫療產業的可持續成長。會促進醫藥公司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研發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
益豐藥房董秘王付國則表示,從長期趨勢分析,中標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失去醫院市場份額的藥企會將營銷政策向連鎖藥店渠道傾斜。
王付國也表示,帶量采購對藥店基本沒有影響,反而會加速集中度提升,“日本每兩年調低一次藥價,一是促進處方外流,二是鼓勵行業規范化發展,龍頭規模效應更加體現,終端的價值越發顯現。”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