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金要退365年?“集體退押金潮”蔓延至共享汽車
在ofo排隊退押金人數超千萬后,共享出行領域又再次出現“集體退押金潮”。
近期,共享汽車“途歌”有多地用戶反映,自己的押金遲遲沒能退回來,甚至打開APP也沒能在附近找到可用車輛。
早前,途歌已經在不少城市有“撤退”跡象,包括南京、武漢等地運營車輛數量持續減少,而北京、深圳則直接運營停滯,不少公司地勤墊付的費用均仍然被拖欠。
創業企業遭遇各種不順
事實上,途歌的退押金事件早從今年10月就開始了,包括位于廣州、成都、北京等地的辦公室,有大批用戶排隊要求退押金。
據報道,12月18日,途歌位于北京東四環中路的嘉泰國際大廈的總部被要求退押金的用戶“包圍”,辦公室門前的盆栽連續被砸,現場一片狼藉。但據悉,途歌北京總部現場的退款名額每日只有15個,造成不少用戶早起搶名額。
如果按照途歌宣稱的全國現有注冊用戶數量已經達200萬人,每天只給15人退押金的話,途歌完成全部押金的退款需要約365年。而且,與ofo單個用戶押金為99元和199元相比,途歌單個用戶押金則高達1500元,總體需要退還的押金達到30億元。
途歌一直被視為是共享汽車領域里的頭部企業。2015年9月,途歌出行APP上線,與大多數共享汽車模式相同,途歌采取“押金+分時租賃”模式,用戶注冊成功后繳納1500元押金后,可以在手機上自主完成訂車、取車、開關車門、還車業務。同時,按照其運營規則,用戶在最后一筆訂單結束20天后方可申請退款,而1500元押金需要7~15個工作日才可以到賬。
從2011年杭州出現第一家“車紛享”的共享汽車品牌以來,前后7年時間里,共有數百家創業公司進入這一行業。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出臺的《2018-2022年中國共享汽車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從2017年開始,新注冊的共享汽車企業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18年6月,國內已注冊的共享汽車企業超過400家,投入運營的共享汽車數量已超過10萬輛,共享汽車市場的規模達到17.29億元,預計2018年共享汽車規模將達到36.48億元。
然而現實卻給上述的“憧憬”沉重的一擊:今年5月,麻瓜出行宣布停止服務;6月中冠出行被曝涉事企業跑路;9月,巴歌出行疑似倒閉,APP癱瘓;同月,途歌在各運營城市撤退;12月,途歌問題大面積爆發,陷入押金難退、無車可用的困局;同樣是12月,兔司機被曝企業疑似跑路,傳出資金斷裂,平臺一度停止運營。
更早前的去年3月,友友用車因原先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決定停止運營;去年10月EZZY宣布停止服務。
巨頭在賽道內也舉步維艱
除了創業企業遭遇各種不順外,就連巨頭都在這個賽道“舉步維艱”。在途歌被曝出押金問題之前,美團已經關掉了在四川的汽車分時租賃業務。2017年11月,美團租車APP在成都郫都城區展開試運營,運營車型以10萬~15萬元價位的朗逸、桑塔納燃油車為主。美團方面向媒體回應稱,在郫縣運營測試情況顯示,目前的服務形式還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而且短期也難有顯著的改善,基于試點情況的評估,不再繼續提供服務。
而更早前入局共享汽車領域的滴滴,相關業務至今也沒能得到發展壯大。2017年9月,滴滴在上海、武漢、成都三地上線滴滴分分租業務,但該業務截至目前也并未向其他城市進行拓展。
名曰“共享汽車”,但實際上其本質就是“分時租賃”,由共享汽車企業出車布點,用戶通過掃碼的方式進行交易,以時間為刻度進行消費,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車輛投放、停車、運營、充電、維修保養等一切開銷都需要共享汽車企業自行承擔,使得共享汽車成為一項重資金投入的行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共享汽車行業的一大痛點。低廉的租金很難彌補運維、采購的巨額成本支出,只能靠不斷融資甚至挪用用戶押金來填坑,一旦融資受阻,經營會很快陷入困境,并造成用戶擠兌押金的不利境況。
不過,也有投資人認為,盡管已經有大量企業倒閉,但共享汽車在國內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創業者需要踏踏實實去打磨產品和商業模式,而不是一味冒進,導致企業提前死亡,等不到行業集中爆發的那一天。
普華永道思略特在研究中表示,未來5年共享汽車領域將以超過50%的增幅繼續快速發展,但離真正規模化仍有很遠的時間。
“共享出行盈利難的根本問題在于需求端,當下共享汽車的有效利用率較低,未能達到盈利所需要的閥值。”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董事總經理許剛表示,“企業要時刻注意運營效率的提升,這也是共享汽車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運營效率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跑贏數據。”
與此同時,共享汽車領域仍有傳統車企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扎堆布局。今年12月18日,上汽集團享道出行正式發布;12月14日,寶馬集團共享服務即時出行在成都上線;9月28日,東風汽車共享出行品牌上線運營。
有分析師認為,車企在共享汽車領域的布局屬于長線考慮,短期內并不是為了盈利,更主要的是為搶奪市場以及布局上下游。擁有雄厚資金保障的主流車企入局,能進一步激活市場的活躍度,刺激用戶的消費;也必然會讓共享汽車企業倍感壓力。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會推動共享汽車行業的發展。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