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保險業擴大開放成績單:10外資險企增資 財險布局存壁壘

    發表時間 :2019-01-08 來源:中訊證研

      近日,外資險企中荷人壽公告稱,其增資計劃已在2018年末獲批,據梳理,這已是2018年第10家推進或完成增資事宜的外資險企,專家對藍鯨保險坦言,屬于“高頻”。


      事實上,乘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東風”,2018年,外國機構入局國內保險市場動作頻繁,梳理其各自路徑、布局領域,發現差異。此外,專家普遍認為,2019年,外資險企的布局力度將加大,或將超出市場預期。


      中荷人壽擬增資3.2億,2018年10家外資險企增資屬“高頻”


      近日,中荷人壽公告稱,2018年12月28日,銀保監會核準其注冊資本從23.5億元變更至26.7億元,股東按比例認購。成立于2002年的外資險企中荷人壽,由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分別持股50%。2017年,中荷人壽將注冊資本從19.5億元,增至23.5億元。截至2018年3季度末,中荷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47.03%、171.23%,凈資產為19.23億元。


      中荷人壽股權結構圖


      事實上,2018年,推進增資計劃的外資險企不在少數,據梳理,2018年共有10家外資險企推進或完成增資計劃。除中荷人壽外,還包括利寶保險、德華安顧人壽、安聯財險、交銀康聯人壽、信利保險、法再北分、漢諾威再保險上海分公司、新光海航人壽、瑞泰人壽。


      注意到,10家推進增資的外資機構,增資金額存在差異,如信利保險,增資6600萬,而交銀康聯人壽,則增加注冊資本金30億。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將這一差異歸因于增資的目的不同,“部分保險公司對資本管理較為精準,‘量入為出’,當償付能力偏低時,會進行資本金的補充,補充的金額根據短期發展需求決定;另一部分股東會考量子公司長期的發展,基于對國內市場的看好,會進行較大比例的增資”。


      在推進增資方案的10家外資險企中,不乏值得關注者,聚焦來看,推進增資的保險公司中,交銀康聯人壽增資數額排在首位,據藍鯨保險了解,交銀康聯人壽股東交通銀行、澳大利亞康聯集團分別持股62.5%、37.5%,根據持股比例,各自向交銀康聯人壽增資,增資后,交銀康聯人壽注冊資本由20億元增至51億元。“增資是為滿足監管對于償付能力的要求,并支持交銀康聯人壽的持續穩健發展”,交銀康聯對增資原因解釋道。


      此前因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而在風險評級中被評為D類的新光海航人壽,在2018年獲批增資7.5億元,增資后注冊資本達到12.5億元,伴隨著注冊資本增加的,是迅速提升的償付能力充足率,2018年3季度,新光海航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由-421%,提升至721.45%。


      在增資期間,新光海航人壽股權結構同步變化,海航集團有限公司原持有50%股權、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5%股權,出讓給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轉讓后,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新光海航人壽第一大股東,持股25%。而與新光海航面臨相似境遇的外資險企中法人壽,目前仍在依托于股東借款度日。


      在2018年增資頻率最高的利寶保險,3度推進增資,注冊資本從15.61億元增至16.01億元,后又增至17.26億元,前兩次增資方案獲批后,近日,利寶保險公告稱擬推進2018年第三次增資,增資后,注冊資本將達到18.46億元。


      “從增資情況來看,2018年10家外資險企增資的動作屬于高頻,對其在國內市場搶灘有所助益,有助于其擴大業務規模”,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道。但對于增資力度不大,且注冊資本基數較小的外資險企而言,短期內或難有明顯“功效”。


      外資機構謀布局路徑有別,設代表處、分公司,謀控股權


      在中國保險業擴大對外開放的“東風”下,外資險企相繼增資,而基于外資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涉入程度不同,也有尚未設立子公司的外資機構以各種方式入場,如設立辦事處、分公司、認購股權等方式。


      梳理來看。“代表處是外國保險機構進軍中國市場的排頭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雖然代表處不可以直接展業,但能夠有效幫助外國保險公司了解中國市場,進行前期的市場調研、數據收集,同時與相關監管部門和合作方進行前期溝通”。正是基于這一考量,2018年10月,法國教育健康相互保險公司獲批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更進一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長達20年之久的大韓再保險,在2018年10月獲批在華籌建分公司,雖然業內專家指出大韓再保險市場份額較小、在國際上話語權較弱,短期內難有較大影響,但批籌的動作,仍是保險業對外開放擴大信號的釋放。


      2014年獲批在上海設立代表處的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在2018年向上海保監局提交了籌建富衛人壽保險公司的申請材料,富衛人壽持股51%。而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為瑞士再保險、盈科拓展集團等持股的富衛集團全資子公司。


      安聯集團則有更大野心,2018年11月,銀保監會批準安聯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為擴大開放后獲批籌建的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目前多數外資保險公司的話語權仍掌握在中資股東手中,運營模式與中資險企差別不大,外資股東謀取控股權后,給經營模式注入了新的可能”,一位保險業內人士評價道。


      除在設立保險公司的進程中分步涉入,也有境外機構選擇通過保險中介、保險資管等渠道涉入中國保險業。舉例來說,日前,英國韋萊集團控股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獲準將經營范圍從以往的“大型商業風險”拓展為“向中國大陸境內所有公司和個人客戶提供服務”。


      2018年5月,外資險企工銀安盛人壽獲批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是國內獲批的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外資企業愿意投資保險資管公司,是其向中國保險業的布局途徑,也是保險資管公司對外界資本的借助”,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保險所所長粟芳分析道。


      外資布局保險領域現差異,財險市場仍存壁壘


      不僅布局路徑與機構有所差異,外資機構布局中國保險市場切入的細分領域也各有側重,“外國保險機構多已深耕多年,具有獨立的市場定位,其在華設立的保險機構也往往延續股東優勢,致力于特定的細分市場,不會簡單復制國內保險機構的商業模式”,朱俊生分析道。


      “除依托于自身的保險業務經營的定位與優勢,對中國保險市場的預估與考量,也是影響外資機構選擇在中國保險市場各領域布局的因素之一”,徐昱琛補充道,“會偏好于藍海市場”。


      舉例來說,在相互保險發展已有70年歷史的法國教育健康相互保險公司,即瞄準中國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之間的空白,擬扮演彌合“中間地段”的角色,其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在華代表處成立后,法國教育健康相互保險公司將依靠與國際各相互保險組織的合作優勢與經驗,在中國構建符合國情的相互保險模式,積極參與中國本土相互保險的具體項目”。


      再保險市場也是外資保險公司布局的重要領域,目前在中國展業的12家再保險機構,外資機構占據半數,“再保險市場為跨國市場,具有全球化特征,未來中國的再保險市場將進一步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粟芳分析道,“外資再保險公司經驗豐富,外資入局者增多后,有助于國內再保險機構向國際標準看齊”。


      從壽險與財險角度來看,藍鯨保險注意到,外資險企相對于偏好在壽險業務發力,如擬設的富衛人壽,增資的中荷人壽、德華安顧人壽等,但在財險方面,動作相對“舒緩”。


      “中國財險市場主打車險業務,但具有較強本土化特征,外資險企的配套線下分支機構相對缺乏,服務也難以落地,因此基于競爭策略的考量,財險方面布局相對謹慎”,朱俊生分析道。目前的實踐數據也驗證了這一觀點,據監管數據顯示,2018年前11月,外資財險公司共實現202.69萬元原保費收入,市占率僅達到1.91%;而外資壽險公司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910.63萬元,市占率約為7.7%,雖然市占率仍然較小,但較財險市場相對樂觀。


      “整體來說,未來,伴隨政策的開放與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潛力,外資險企在2019年或會主要在健康險、養老險方面發力,呈現加大投入的趨勢”,徐昱琛預估道。宋清輝也表示,“可以預見2019年外資險企的布局力度將加大,或將超出市場預期”。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

    微信圖片_20181016145726.png


  • 成人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