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本周再迎300億解禁潮 28家上市公司定增股東浮虧

    發表時間 :2019-01-09 來源:中訊證研

      1月7日至13日,A股市場有48家上市公司36.20億限售股迎來解禁,總市值高達306億元,其中定增解禁為主力軍。


      新年伊始,解禁潮來襲。


      數據顯示,2019年1月將迎來本年度最大的限售股解禁潮,合計有367.7億股解禁,市值達2667.12億元。


      1月7日至13日,A股市場解禁數量較上周明顯緩解,但仍有48家上市公司36.20億限售股迎來解禁,總市值高達306億元。


      定增解禁為主力軍,28家上市公司解禁股份為定增機構配售股份,10家為首發限售股解禁,8家為股權激勵限售股。


      從個股解禁規模來看,1月7日至13日期間,華僑城A(000069.SZ)、剛泰控股(600687.SH)、大晟文化(600892.SH)等8家上市公司解禁股數量超過1億股,9家上市公司解禁股份數量占總股本比例超過20%。


      “1月是2019年解禁的最高峰,限售股解禁對市場最大的沖擊在于可供減持的流通股規模增加,加大了股價波動和市場資金流動性壓力,因為一般來說,限售股解禁后如果股東開始大力拋售,就會導致股價下跌。”1月7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師指出。


      減持壓力驟增


      伴隨著新一輪限售股解禁潮,A股市場減持壓力驟增。


      數據顯示,解禁壓力最大的華僑城A,其機構投資者前海人壽和鉅盛華,分別有5.87億、1.17億股在1月7日上市流通,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8.59%。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經有部分上市公司股東發布了大額減持計劃,鵬鷂環保(300664.SZ)就是典型案例。


      公開資料顯示,1月7日,鵬鷂環保合計有2.56億限售股解禁,占總股本比例高達53.24%,總市值則為26.01億元。


      在提示首發限售股解禁風險的前一交易日,鵬鷂環保公司的第二大股東Ciena Enterprises Limited(以下簡稱“喜也納”)和第三大股東衛獅投資甩出了一則“清倉減持”公告,震動了整個A股市場。


      喜也納和衛獅投資擬分別減持鵬鷂環保9347.08萬股、5270.13萬股,合計占總股本比例為30.45%,總市值約為14.87億元。


      1月7日,鵬鷂環保證券部人士表示:“擬減持的股東主要是財務投資者,進入公司很多年了,有的甚至超過十年,想收回一些前期投資回報。”


      據該人士介紹,上述兩大股東的股票可能不會在六個月一次性全部減持,只是按照公告格式必須寫明時間范圍,“如果公司股價波動太大,觸發了相關條件,我們會采取維穩措施”。


      此外,八菱科技(002592.SZ)和達華智能(002512.SZ)部分股東也在限售股解禁前發布了減持預告。


      其中八菱科技股東黃生田由于面臨股份質押違約處置風險,1月3日公告,擬在未來六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85.80萬股(占總股本的0.30%)。而黃生田持有的100.58萬限售股已在1月7日上市流通。


      達華智能股東方江濤和韓洋則在2018年11月24日披露了減持計劃,擬在未來六個月分別減持不超過2417.06萬股和26.08萬股。其中方江濤已經于2018年12月27日前減持了1793萬股。


      不過,上述兩家公司證券部人士均表示,股東披露的擬減持股份為之前已經解禁的流通股份,而對于1月解禁的限售股,還暫未收到股東的減持計劃。


      “解禁壓力很大。”1月7日,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指出。


      在他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實體經濟、上市公司公司業績下行壓力大,相對而言,當前估值不便宜。另外2018年以來連續下行的行情,約有25%的資金被套,考慮到估值上升空間不大、行情不明朗,非常多的資金到了止損線就直接平倉,涌現了一些清倉式行為,對本就脆弱的資金和股市信心造成較大沖擊。


      半數公司定增浮虧


      在巨額限售股解禁的恐慌之下,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股東爭當“楷模”,選擇不減持。


      如剛泰控股股東——剛泰集團,在公告中承諾:“基于維護廣大中小股東利益及對剛泰控股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對剛泰控股價值的長期看好,承諾在該部分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后12個月內不減持。”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月8日晚收盤,剛泰集團持有的1.01億股已面臨浮虧局面。2015年,剛泰控股向剛泰集團在內的9名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4.10億股,募資32.65億元,發行價格為7.96元。然而三年過去了,剛泰控股股價已經跌至4.28元/股。


      數據顯示,剛泰控股定增引入的股東浮虧比例達到45.51%。


      剛泰集團并非個例,由于A股持續低迷,近一半的上市公司股東存在浮虧。


      根據數據顯示,28家存在定增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中,有23家解禁收益為負,11家上市公司股東浮虧在30%以上。


      其中浮虧比例最高的莫過于飛利信(300287.SZ),其將在1月11日解禁1994.19萬股,解禁市值為4.08億元。這部分股份來自于2015年12月,飛利信向才泓冰等37名精圖信息股東、杰東控制全體股東和歐飛凌通訊全體股東發行股份購買資產。


      彼時,飛利信股票發行價格為14.63元/股。


      上述股東的限售股分為三批解禁,1月7日為最后一批限售股解禁,1月8日收盤,飛利信股價已降至4.29元/股。數據顯示,飛利信此次限售股解禁收益率為-70.15%。


      付立春指出:“對于浮虧的情況,首先要看機構投資者/財務投資者自身資金壓力大不大、資金鏈條是否緊張,如果投資者著急兌現收益,出于時間成本和不確定性考慮,即使浮虧,部分投資者也會選擇及時止損。”


      但同時,由于四季度以來,資金鏈逐步放松,去杠桿轉向,機構投資者的減持壓力或被部分對沖。“寬松信號的傳導行業、傳導時間是核心變量,如果資金鏈持續緊張,不排除大量投資者會及時止損,選擇斬倉。”付立春說道。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

    微信圖片_20181016145726.png


  • 成人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