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要克服兩種不確定性
股票投資的獲利方式主要還是來自交易,來自股價上漲。
我們把市盈率的公式倒過來,簡單拆解得到如下:
Price=EPSPE
稍微廣義理解地翻譯下,即:
股價=業績估值
股價上漲,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公司的業績成長,二是市場的估值提升。這兩個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投資的過程,實際上便是消除這兩種不確定性的過程。
一、業績成長的不確定性
正如《價值投資,就是實業思維投資》文中的觀點——
只要你是根據股票所代表的生意的價值去評估和投資的,就是價值投資。也不以成功與否而論。畢竟實業都有諸多失敗者呢。并不是價值投資就一定能成功,這點和干實業一樣,充滿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
上市公司的業績成長,是在現實的商業社會中搏殺,大的講,跟宏觀經濟、行業景氣、地緣政治,乃至科技發展等皆有關,小的講,跟管理團隊、企業文化、品牌商譽也都撇不開關系。這里面臨的不確定性不言而喻。
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便是所投的這家公司,業績到底還能漲多少、還能漲多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關鍵是,把握有幾何?
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不確定性逐漸兌現成財報公布,若是“猜中”、“壓中”,你便能收獲一部分你所預期的價值回報。畢竟,假設估值不變,那只要業績提升,股價便提升了。
消除業績成長的不確定性,靠的是企業家帶領著整個團隊的實干,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以換取對應報酬,既有個人的,也有股東的。你需要看準的,是那些所創造價值未來定會日益增長的行業和公司。
但又談何容易呢?業績成長的不確定性,有兩種程度的風險:
第一層風險:增長不如預期。
比如你預測騰訊接下去會保持50%以上的增速,就算還有,能持續多久?比如很多醫療行業的個股,都是按著能持續年化30%以上復合增長的預期,真的能實現嗎?
很多企業我們都知道會增長,但是按你預期的增速,確定性真的高嗎?長期的、持續的高增長,一般都是難以持續的。總不能漲到天上去。
2007年我剛入市沒多久,犯過的幾個錯誤中,就包括預期銀行股、鋼鐵股業績還會繼續漲,結果2008年金融海嘯,啪啪啪打臉。其中鋼鐵業更是慘遇虧損,十年過后,才稍有回暖跡象。
第二層風險:行業或個體的突然衰退,乃至崩塌。
柯達和諾基亞成為了商業史上經典的失敗案例。垮的實在是太快了,感覺連茍延殘喘都來不及。
時代的發展更替掉的事務,往往都是極具顛覆性的。替代VCD的是DVD,替代DVD的表面看有藍光,實際上是在線視頻。
估值低的,可以更低;估值高的,也可以更高。但除非遇到極低或極高的情況,否則你是很難加以利用的,因為趨勢未必會扭轉。
而研究公司的發展經營,多一份投入自有多一份收獲。既會有認知上的收獲,相信也能有財富上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