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管新規一周年 30萬億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四大變化

    發表時間 :2019-05-06 來源:中訊證研

      距離資管新規發布已滿一周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重塑呈加速態勢。作為占據大資管行業四分之一規模的主力軍,銀行理財市場過去一年中經歷深刻轉變,體現在新品發行、風險管理、經營模式等多個方面。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凈值型產品發行量持續增加。另外,隨著凈值化轉型的推進,商業銀行在估值系統、營銷體系、產品設計及客戶梳理等多方面推出新舉措。為應對監管要求,銀行同業業務大幅下降。


      業務轉型的同時,一年中7家銀行已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多家銀行快馬加鞭地組建資管投研團隊,打造資產管理專業能力。


      凈值型產品發行量攀升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管理,是新規對銀行資管產品的要求。過去一年,各家銀行積極響應號召,持續加大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


      自去年4月底資管新規落地后,凈值型產品發行量增長顯著。據大數據統計,去年5月即資管新規落地后的次月,各類銀行新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共155款,環比接近翻倍。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為521款,較去年4月的83款增加527.7%。另據統計,截至一季度末,市場上共有141家銀行發行了凈值型產品,同比增加88家。


      上市銀行披露的2018年年報數據也顯示,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提升。例如,浦發銀行的凈值型理財規模突破4000億元,占比提升至48.68%;中信銀行個人凈值型理財產品存量規模占比較2017年年末提升25.98%。


      凈值型產品發行量增加的同時,凈值型產品體系也進一步完善。一家大型股份行資管部人士介紹,“打破剛兌后,客戶更關心底層資產。銀行需要根據投資范圍、風險收益等對凈值型產品加以細致劃分,以匹配不同客戶需求。新規落地后,我行構建了包括現金管理類、債券類、項目增強、偏股類及另類投資在內的凈值型產品體系。”


      他表示,除產品類型外,銀行對凈值型產品收益計算方式也有所創新。一方面,在零售端針對不同產品采取差異化收費模式,如固收類產品費率較權益類產品適當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凈值型產品收取浮動管理費,即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一部分歸客戶所有,另一部分作為投資管理人的浮動管理費。


      風險管理壓力增加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稱,銀行理財從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變的過程中,資產管理部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也在發生深刻改變。


      “過去理財產品基本不需要考慮估值問題,新規要求凈值生成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風險暴露明顯抬升,要求機構每天盯市。同時,按照新規要求,不得開展或參與資金池業務,短期可能降低資金利用效率,需要關注有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魯政委說。


      一家上市城商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表示,面對這些挑戰,銀行在過去一年采取了多項舉措。其一,加快內部系統建設。多家銀行對現有IT系統進行改造,以支撐資產估值、凈值計算、份額登記等事務。其二,升級營銷體系。過去出售理財產品相對簡單,但現在涉及資產配置、收益波動、風險匹配等多個方面。去年下半年以來,理財經理培訓、客戶投教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的重點工作。其三,開展更全面的客戶梳理。“以前銀行每年會對既有客戶開展測評,衡量其合格投資者身份。現在不少銀行會根據客戶年齡、資產、投資年限、風險承受能力等進行梳理和篩選,然后實行定向營銷。”


      上述大型股份行資管部人士也稱,“為避免將產品賣給不合適的投資者,新規之后我們每次發行新品,都會在說明書上做出詳細的風險揭示。去年下半年起,總行資管部陸續帶動各個分行給所有理財經理做培訓,并配合宣傳折頁、公眾號等強調新的產品體系。”另外,該行還借鑒了公募基金的一些風控操作方法,如建立信評體系,培養信評研究員,形成評審會在內的專門機制,嚴控風險。


      理財產品結構分化


      魯政委表示,過去一年銀行業感受較為強烈的變化還有同業理財的萎縮。據中國銀行業官網顯示,在銀行理財規模總體平穩背景下,同業理財延續前期收縮態勢,規模和占比繼續雙降,全市場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余額1.22萬億元,同比下降2.04萬億元,降幅超六成。與此同時,個人類理財規模快速增加。


      據普益標準數據,同業理財壓降幅度在今年一季度持續,環比直降近四成。自2017年高點以來,同業理財規模已經超過25個月下滑。


      一家大型國有行資管部副總經理介紹,同業業務的削弱使得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普遍下滑。在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措施集中落地的2018年,多家銀行主動壓縮同業資產規模,同業專營非標投資規模大幅減少。


      招商銀行分析認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將有序壓降不合規產品規模,停止不合規資產投放,同時,客戶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度也需要一定時間培育,這將在短期內對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轉型和收入增長帶來很大的挑戰。


      過去一年,個人類理財主要發力方向是類債基及類貨基產品。隨著市場利率下行,作為現金管理類的銀行類貨基產品相對吸引力上升,規模激增,個別產品甚至已達到2000億。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類貨幣理財并未大規模配置短久期利率債和現金存款,而是大幅增持長久期的信用債。”上述大型國有行資管部副總經理表示,這實際上是從此前的非標錯配過渡到標債錯配,即用長久期的信用債對接不能期限錯配的非標業務。


      理財子公司

      陸續獲“準生證”


      資管新規落地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的商業銀行將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管子公司提上重要日程。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銀行宣布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7家已獲批籌建。


      談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備情況,上述股份行資管部人士表示,目前該公司主要在三方面加以準備,首先,受業務范圍變化和獨立運作的影響,人員缺口較大。銀行招兵買馬擴充投研實力,目前該行資產管理部約有100人,仍在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招聘的方式加強人員儲備。其次,確定理財子公司組織架構,包括部門職能、業務流程以及薪酬服務體系等。第三,品宣、口號等企業文化建設也在同步推進。


      一家大型國有行廣州分行資管科科長稱,其所在銀行已成立理財子公司籌備小組,由副行長以上級別的領導牽頭,資管部總經理推動落實具體事宜。他說:“過去一年,銀行致力于自身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專業投資組合管理隊伍的組建,逐步提高投研、風控、運營的專業化水準。為填補權益投研和渠道管理等銀行不太擅長領域的人才缺口,多家銀行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公募、券商等非銀機構人才成為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資源,不過,囿于行業薪酬限制,很難‘挖’到總監級別以上的成熟人才。”


      在魯政委看來,資管新規實施及理財子公司籌建中,銀行理財內部的薪酬和激勵機制十分關鍵。“銀行資管需要更靈活的競爭機制,才能培養出行業領軍者。”他表示,可以通過股權激勵等有效招攬和留存優秀人才,增強公司實力并提供更長期的服務。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

    微信圖片_20181016145726.png


  • 成人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