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平均收益持續走低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8月銀行理財產品量價齊跌,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已連跌18個月。以往備受穩健型投資者青睞的投資選擇風光不再?熱衷銀行渠道投資者的“錢袋子”能否安好?
據一線銀行人士反映,今年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確實不斷下滑。為適應資管新規要求,很多銀行都在嘗試推出創新性轉型產品,其中一些已經取得不錯回報。投資者可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選擇產品,讓“錢袋子”變得更有彈性。
平均收益率持續走低
據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9114只,較此前幾個月出現下滑;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04%,已經連續18個月下跌。
這一趨勢也得到不少一線銀行業從業人士的證實。某股份制銀行華北地區一家支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固收類產品收益確實是下滑狀態。
某國有大行華南一家支行的理財經理表示,現在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甚至比不上兩三年定期。他們已經不主推理財產品了,而是給客戶推一些基金產品。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也稱,現在普通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太大吸引力。如果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高,可以適當進行多元化投資,比如定投基金,或在投資組合中配置黃金。
銀行業人士分析稱,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源于“兩個端口”的共同作用:一個是資金端,在政策呵護下,流動性相對充裕,市場利率下行;另一個是資產端,現在優質資產少,特別是存量高收益非標資產到期,銀行較難找到合適的資產來維持產品收益。
凈值化轉型馬不停蹄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管理,是監管層面對銀行資管產品提出的新要求。自去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落地后,各家銀行持續向凈值化轉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8月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數量共1549只,較上月增加39.93%,且實現了發行量5個月的連漲。
“現在我們銀行的一些轉型新產品,收益表現還不錯,普通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2%-4.3%,新產品能達到5%。”上述華北地區理財經理介紹,普通型理財產品多是固收類產品,新產品屬于凈值型產品。
從他展示的一些“轉型新產品”的實際收益情況看,數據確實較為亮眼,部分產品今年年化收益達到10%。“一般收益高的新產品背后掛鉤的資產會有部分權益類投資。”他解釋。
一位北京地區的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現在凈值型理財產品也大多是穩健型產品。另外,投資者也可以選擇“結構性存款”產品,這類產品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資獲得收益,本金部分是固定收益,可實現“保本”。
據報告也指出,凈值型理財產品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核心競爭力之一,市場上凈值型產品也逐漸增多,如果整體收益能更加穩定,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會繼續增強。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