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產品不再“高冷”?40萬就能入閘?揭秘火爆發行背后:機構代銷助推

    發表時間 :2021-01-29 來源:中訊證研

      進入2021年,隨著A股市場行情不斷火爆,私募基金的發行快速升溫,單月發行數量或將創紀錄。券商中國記者調查發現,頭部私募成為其中大贏家,而私募基金火爆發行的背后,是券商、銀行等機構渠道的大力推動,私募投資者群體正在快速擴大。


      私募基金發行火爆


      據統計,截至1月27日,2021年內共計發行私募基金數量2316只,其中私募證券基金1698只,占到發行總量的73.32%,較去年同期的933只,增幅高達81.99%。基金業協會備案數據顯示,1月27日,單日在協會新增備案的產品數量就高達176只,私募備案熱情高漲。顯然,大部分資金都是看好2021年證券市場的表現,主力資金隨后也將陸續在股市中建倉。


      值得注意的是,頭部私募的發行相當火爆,尤其是量化私募再次成為市場發行的大贏家。截至1月27日,幻方量化備案產品數量高達52只,在今年私募基金備案數量中拔得頭籌;靈均投資則以46只備案數量位居第二,即今年備案數量前兩位均為量化私募;老牌百億私募淡水泉和林園投資則均以20只的備案數量排名第三,在股票多頭私募中排名第一。


      此外,九坤投資、明汯投資、盤京投資、趨時資產、高毅資產、誠奇資產今年以來的備案數量也均超過10只。此前,認購超過100億元的寧泉資產和但斌執掌的東方港灣投資在今年都備案了9只產品。


      某量化百億私募相關負責人表示,1月份我們將產品提前備案出來,是為了接下來的渠道正式發行做準備,縮短客戶的等待時間。“備案產品都是與銀行、券商等渠道提前確定好了,只等正式銷售出去。”


      對于1月份私募產品發行的井噴,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表示,一方面,私募產品發行井噴是資金向權益類資產轉移大背景的的必然趨勢,P2P暴雷、非標等類固收投資收益下降,房地產受到政策調控,導致資金風險偏好提升;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改革不斷顯成效,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未來充滿信心,普遍認為結構性牛市行情已然開啟,A股有望走出長期的結構性慢牛行情,未來私募為代表的機構將成為市場主導。


      “同時,頭部私募熱銷情況依舊還會持續,這是市場擇優投資的必然結果,除非這些頭部私募主動拒絕資金,否則強者恒強格局依舊不會改變。”劉有華說。


      機構代銷成為助推器


      機構銷售渠道是私募產品火爆的重要助推器,近年來,中信證券、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機構持續加大對于優秀私募的產品代銷力度,帶動了私募行業的爆發式增長。


      “從渠道來看,過去一年券商是私募銷售量最大的機構之一,中信證券甚至超過了招商銀行。還有一類是轉型期的股份制銀行,他們會自上而下推一些產品,比如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這兩類渠道過去兩年在私募銷售上非常搶眼。”某大型私募市場部負責人稱。


      從多家券商獲悉,近期知名陽光私募淡水泉投資、高毅資產等多家知名百億私募在券商代銷渠道熱銷,“炒股不如買基金”的觀念,同樣在私募基金產品領域深入人心。


      “初步統計,我們1月份私募基金銷售規模已經接近100億元。”一家國內頭部券商金融產品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頭部私募產品銷售非常火爆,歷史業績優秀的百億私募產品基本上都是被秒殺,甚至有私募開始限額認購。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多家券商的私募代銷規模創新高。其中,中信證券私募代銷的規模近800億元,創下券商行業代銷私募產品的歷史紀錄,銀河證券的私募代銷規模也突破300億元。


      銀行私行沉淀了大量高凈值客戶,因此成為私募基金擴張的重要渠道之一。


      “這兩年買基金的掙錢效應太明顯,我們賣出的產品過去兩年年收益率都在兩位數,投資者追加投資的很多,特別是女性顧客,我們希望客戶能定投私募產品。”平安銀行一位銷售顧問興奮得表示。


      目前,平安銀行已經與淡水泉、重陽投資、拾貝、泓澄等頭部私募機構進行合作,去年年底,合格客戶可參與私募定投產品數量達到170支。從平安銀行代銷私募業務來看,近兩年來,購買該行私募產品的客戶中,2019年盈利客戶占比為83.9%,2020年盈利客戶占比達到90.7%。


      機構熱衷代銷私募等基金產品順應居民儲蓄搬家大趨勢,迎合其自身財富管理業務轉型需求,背后有其利益訴求。通常來說,代銷機構與私募管理人會有利益分成,扣除費用后的固定管理費部分一般是各分一半,而在后端業績提成上機構渠道也會分得一杯羹。


      私募投資者群體正快速擴大


      私募基金的投資者滲透率正在快速提升。有業內人士稱,購買私募產品的投資者主要是個人高凈值客戶,以前多是企業家、高級白領等,最近幾年伴隨居民財富增長,個人投資者群體有所擴大,機構投資者也越來越多。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新增投資者主要來自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長期增量資金,配置需求和政策支持是資金入市的主因。近年來,資本市場的戰略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良好的投資性價比、持續的賺錢效應使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海外資金持續流入,A股資產在資產配置中的比例不斷提高。考慮到中國居民儲蓄的巨大基數,以及配置A股資產的較低基數,資金流入A股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據部分券商預計,2021年累計流入A股的資金將接近2萬億元。”世誠投資相關人士表示。


      上海某大型私募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期一位投資者購買該公司私募產品的案例:“年前有一位浙江的70多歲的老阿姨通過朋友找到我們,希望購買我們公司一款股票型私募產品,后來考慮到對方年齡比較大,我給她推薦了公司一款相對穩健的產品,現在收益也不錯。”


      私募投資者群體的快速擴大也與私募銷售的一些新趨勢緊密相關。


      據了解,目前有很多私募以投顧身份與信托公司等機構合作發行混合類產品,雖然這類產品合格投資者認定標準與私募自主發行的產品一致,但在渠道銷售時其投資金額門檻可以降至40-50萬,這讓投資者有了更加靈活的選擇,等于用之前一半的金額就能買到“私募”(實際是信托計劃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


      “這樣的情況在銀行、保險銷售產品時比較普遍,從效果上看對私募管理規模提升的幫助非常大。客戶買入金額降低了,同樣的資金可以配置更多產品。渠道銷售私募產品最近有了一些新趨勢,除了門檻降低外,產品封閉期在加長,固定環節的費率也在降低、私募管理人業績提成的基準在提高,部分管理人開始采用單個客戶贖回時計提,對投資者也更為友好。”北京某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私募對于后市不悲觀


      最近幾日,A股市場在流動性擔憂下連續下跌,不過,從券商中國記者了解情況看,多數私募對后市并不悲觀,倉位整體依然較高。


      上海一中型私募認為,現階段看全球貨幣政策大幅轉向的概率不大,市場發展到當前階段出現大幅波動屬于正常現象,不用過于恐慌,我們公司的產品倉位仍然維持在8-9成。


      清和泉資本也指出,一季度宏觀流動性不會有太大問題,宏觀流動性自去年7月以來,就一直處于邊際收緊但沒有大幅轉向,宏觀的邊際打壓并不是風險,不改市場核心向上的邏輯。另一方面,微觀流動性則不斷超預期,尤其是公募基金的火爆發行,使得新資金不斷進入市場,自去年開始公募基金的新增發行到今年上半年將達到1.5萬億,同時不少私募基金產品的銷售也不斷被秒殺。一季度市場的上漲,主要就來自于微觀流動性的推動,這是目前主導市場的主要力量。


      世誠投資稱,該公司對于今年的市場還是比較樂觀,市場面臨著四大中長期利好因素:包括政府高層和宏觀經濟對于高質量發展的追求;資本市場戰略地位提升;資產配置引起的資金持續流入以及一級市場融資需求引發的二級市場活躍度等。


      “因此,我們堅持核心資產強者愈強的觀點。在大的投資方向上看好出口鏈、內需消費、綠色環保新能源和平安中國四大投資主題。同時立足自己的能力圈,深耕泛消費、醫藥醫療、高科技和金融周期等行業。從具體操作層面看,由于市場前期漲幅較大,對于新產品我們將謹慎操作,在堅守估值紀律前提下把握建倉節奏,追求穩健可持續的業績回報。”該公司表示。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

    微信圖片_20181016145726.png


  • 成人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