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激增9000億,這款銀行大殺器真能躺著賺錢?
“保本保收益”一度是銀行理財的黃金招牌。
然而,去年11月一行三會一紙資管新規,明確即將打破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美好童話。
3個多月過去,新規意見稿已經按程序報國務院批準,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起草理財業務相關過渡方案,意味著很可能將于近期正式發布。
也就是說,一旦新規正式落地,承諾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未來我們買到的銀行理財,達不到預期收益或是虧損,都需要自己承擔風險。
而最近,市場上卻悄然出現一個“銀紅”,頗有取代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地位的趨勢。
這個“銀紅”就是結構性存款,從展露頭角到霸占銀行的熱銷榜,1年內就激增9000億的規模。
然而,聽起來是存款,它卻和存款有著很大的區別,大多數投資者不知其中的門道,以為和過去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一樣。
卻不知道,這其中很可能充滿著陷阱。
- 01 -
結構性存款的套路
結構性存款究竟是什么呢?
復雜的定義就是: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入銀行,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從而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條件下獲得較高預期利息的存款類產品。
通俗的解釋一下就是,買入結構性存款后,你的錢并不是乖乖的躺在銀行賬戶里,而是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作存款以保本,一部分作為衍生品投資,以博取高收益。
因此,這種產品有個特點:
保本不保本看存款收益,收益率有多高則看銀行投資衍生品的水平。
銀行做投資,看起來是做本行,實際上卻不然,尤其還涉及到衍生品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其中的門道,我們決定簡單粗暴的來做一個算術題。
假設菜導大手一揮,買了100萬一年期的結構性存款,銀行存款一年收益為3%,銀行宣傳這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可達到4.8%。
那么為了保證菜導一年后能夠拿回100萬的本金,銀行首先則會撥出100/(1+3%)=97.1萬的錢來作為存款。
換句話說,3%利率的情況下,97.1萬本金加上利息,一年后剛好等于100萬。
而剩下的2.9萬則會被銀行拿來投資衍生品,到這里整個投資都沒有毛病。
但是,接下來問題來了,用這2.9萬,究竟要賺多少,才能夠讓菜導拿到市面上銀行宣傳的所謂4.8%的年收益呢?
有人搶答說,答案非常明顯,那就是100*4.8%=4.8萬。
沒錯,但是第二個重中之重的問題緊接著來了,銀行到底有沒有能力把2.9萬變成4.8萬并且保證100%的成功率呢?
要知道,2.9萬變4.8萬,(4.8-2.9)/2.9,意味著年收益率要超過65%。
而去年,全球最出色的對沖基金的年回報率是67.29%,在中國,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20%以上的基金都是鳳毛麟角。
也就是說,菜導這2.9萬要交給狀元對沖基金來管理,才能變成4.8萬。你覺得銀行能達到這個投資水平嗎?
如果按真實的業績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收益往往很難達到當初的最高預期收益。
而中國大多數結構性存款或者結構性理財,往往名義上給出的預期收益率為一個區間,比如說0-20%。
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數字區間,選擇性忽略0,以為能夠獲得20%的超高收益回報,但是實際上,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也就和彩票中獎差不多。
- 02 -
銀行理財高收益迷霧
說到這里,關于結構性存款高收益的謊言,其實已經昭然若揭。
事實上,早就在去年3.15期間就有人對結構性存款的孿生好姐妹,結構性理財做了一個統計。
結果非常打臉。
根據上海商學院課題組去年對發行的627只結構性理財產品測算顯示:
超過9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低于平均預期最高收益5.8%,33.3%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為最低預期收益率。
這意味著,結構性理財產品有1/3只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理財和結構性存款還有一點不一樣,從已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來看,都是可以基本保證本金的,而結構性理財則并不一定全部保本,只能部分保證本金。
許多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虧本并不罕見,例如,渣打銀行的“QDSN”系列產品頻曝巨虧,虧損最慘重的達到95%之巨。
為什么虧損如此慘烈的結構性存款,仍然如此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呢?
甚至從數據來看,過去這一年,全國范圍內,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的漲幅都非常驚人,均達到48%左右,增長數額達到9000億之多。
這個問題繞來繞去,還是要繞到銀行監管的問題上來。
事實上,從去年二月開始,銀行就陸陸續續聽到監管的風聲,其中,去年11月打破剛兌意見的出爐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監管意見中有許許多多的專業名詞,去嵌套、打破剛兌、凈值化。看起來復雜,其實精神卻很簡單。
說白了就是,政府和監管要明確態度,不對你銀行理財里的錢負責,如果出現虧損,就是投資者自己的責任。
而靠信任取勝的銀行,一旦剛兌被打破,銀行理財業務自然會受到相當大的沖擊。
光靠難度越來越大的拉存款來維持生計顯然不現實,為了彌補理財業務收到沖擊帶來的收入減少,銀行只能通過結構性存款這種看似保本保息的業務來吸引儲戶。
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大力推崇之下,結構性存款又如何不會增長驚人呢?
不過,可惜的是,結構性存款高速增長的背后,卻越發突出了銀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現實。
對銀行來說,一是衍生品是高杠桿、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屬于商業銀行法允許的經營范圍;二是衍生品的選擇需要強大的投研團隊,而以存貸款為主營業務的銀行,至少目前并不具備相應的投研能力。
- 03 -
普通人應該怎樣選擇銀行理財
實際上,不僅僅是結構性理財,許多的銀行理財,受限于復雜說明條款,我們在買它們的同時,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買什么。
在過去,這種情況并無大礙,畢竟銀行是靠信譽吃飯的,如果收益不達標或者出現虧損,一般來說,都會默默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大家。
而隨著新規的出臺,以后銀行理財將將轉型凈值化,就像大家買基金一樣,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或是虧損,銀行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那么我們就必須自己承擔投資損失。
因此,風險自負將成為大勢所趨。說到底,高收益必然匹配高風險,又想保本又想高收益,最后不是被別人騙,就是自己在騙自己。
在這里,給大家幾個小建議,幫你分辨出靠譜的銀行理財產品。
首先第一個就是,學會判斷銀行理財是自營還是代銷,自營產品,有銀行做信用背書,合規性和安全性上都更有保障。
而銀行自營理財,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銀行產品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能夠查詢到對應的產品。
其次,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建議要多看產品說明書,不要只聽大堂經理說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只看銀行給出的預期收益率或者說業績比較標準。
事實上,對于產品的收益類型是什么,風險等級是多少,管理費率是多少,錢主要拿來干嘛,我們都要自己心里有個數。
其中,最簡單粗暴的找出結構性理財的好辦法就是看到期收益率,大多數的結構性理財,基本為非保本浮動收益,期限固定,風險等級大多為3。
而非結構性理財則基本為固定收益率,風險等級一般為1到2。
同時,如果希望更加嚴謹細致一些,還可以看看產品說明書中的投資范圍,一般來說,結構性理財的投資范圍中都會明確寫明投資哪類衍生品。
最后,說一個自己的看法,銀行理財中,或許最穩健的還是貨幣基金,隨存隨取,收益率大多在4%以上,托管費率也較低。
而大多數看起來比貨幣基金收益高一點的銀行理財,實際上除掉管理費,托管費后,收益和貨幣基金幾乎是相差無幾。
未來在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為了不到1%的收益去鋌而走險。
好了,說到這里,不知道你對銀行理財是不是更清楚一些,以后買的時候,可記得要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