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有“時差”?其中暗藏貓膩
“原來你有投資銀行短期理財產品?”
“是啊!暫時不會用到的錢,我基本上都會拿來買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閑著就太可惜了嘛。那種超短期的產品,幾天也可以買,方便又靈活。”
“存進貨幣基金也可以啊。”
“是可以,但我覺得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安全。你不是在做理財相關的工作嘛,知道銀行理財方面的消息嗎?以后這種短期理財產品是不是越來越難買到啦?”
前陣子,有朋友向中訊哥問起了購買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事情。雖然中訊哥對朋友只相信銀行理財才安全的看法不敢茍同,但還是特意去了解了有關銀行短期理財產品的情況。
打開招商銀行的網銀理財頁面,中訊哥發現真如朋友所說,短期的理財產品確實很少了。比如7天期,以及15天至30天的產品都只有2款。中訊哥再去查閱資料,發現短期理財產品的減少是有原因的。去年11月,央行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明確提出:
“金融機構應當合理確定資產管理產品所投資資產的期限,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制定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
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新規的過渡期截止日為2019年6月30日。也就是說,90天以下的短期理財產品將會越來越少,到明年7月就會最終消失。這對于像中訊哥那個想把手里暫時閑置的資金,用來進行銀行短期理財的朋友來說,似乎是個壞消息。
然而,在中訊哥查找資料,并向身邊購買過短期理財產品的同事咨詢情況之后,卻發現短期的理財產品其實存在著“時差”的問題。這里的“時差”,指的是資金的實際占用時間要比名義上的期限長一些,可以說是暗藏了不少貓膩。
時差一:募集期
中訊哥發現,對于短期的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的長短影響著實際收益。因為已經購買了理財產品的資金,在募集期是沒有收益的,僅按照活期利率計息。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在2-7天之間。募集期的延長,實際上就是增加了對資金的占用時間,特別是對于短期的理財產品來講,影響更大。
舉個例子,如果用20萬元購買年化收益率為6%的7天期產品,活期利率為0.385%,產品募集期為4天。原本7天的收益應為200000×6%×7÷365=230.14元,日均收益約為230.14÷7=32.88元。
不過算上資金閑置4天,資金的占用期限實際上就是11天,每天收益只有(230.14+20000×0.385%×4÷365)÷11=21.69元,實際年化收益率就變成了21.69÷200000×365=3.96%,和原來的6%相比低了很多。
可能有些人會想,那我等到募集期最后一天再買不就可以了?對于那些收益較高的熱門品種來說,到募集期最后一天可能會因為太搶手,額度早就被搶光了。
時差二:節假日
春節前,有個同事想買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不過他看了下,銷售截止日期上并沒有說明是否年前截止。同事詢問了銀行的工作人員,得知該款理財產品的銷售截止日期可能會延期到春節之后,于是果斷決定不買了。
通常情況下,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不會在節假日之前截止銷售的。如果碰到節假日,募集期一般會后延。要是真不巧撞上國慶或春節的長假,募集期會推遲7天以上,變得更長。
時差三:到期日和到賬日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如果某一款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正好遇上節假日,那么贖回的資金也要相應順延幾天才到賬,而且節假日的這幾天是不計算收益的。
這里要搞清楚,理財產品的到期日和到賬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到期日是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的截止日;到賬日則是指理財產品到期以后,本金和收益支付到投資者賬戶的日期,也就是資金真正回到我們自己“口袋”的日期。到期日與到賬日之間是清算期,清算期長短各銀行不同的理財產品都不一樣,一般為1-3天。
所以,如果產品的到期日碰上長假,那么我們的資金會繼續長時間閑置,預期的高收益也會大打折扣。
當然除了上面的我們所說“時差”,還有一些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支付的手續費、托管費等等,都會使得看似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實際收益大大縮水。但是,為什么銀行會那么積極地推銷這些短期理財產品呢?
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因為國家對存、貸監管非常嚴格,銀行資金尤為緊張。由于監管層一直明令禁止銀行高息攬儲,所以銀行只能用較高利率的理財產品來挽留儲戶,也就是變相攬儲。于是證券公司、銀行的一些大戶就成為了銀行攬儲的對象。
甚至不少銀行將“攬儲”這個任務,作為員工的考核業績,而且非常嚴格。一些高出市場利率的理財產品收益,很可能還是某個銀行客戶經理為了完成任務,不惜把自己的獎金拿出來兌現的。
不過,也有人說這種“時差”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銀行的理財產品,形式上是一個資金募集計劃,需要資金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起。如果該筆資金沒有形成一定規模,那么這款理財產品是會作廢的。另一方面,從客戶購買理財產品開始,到理財產品扣款計息期間,賬戶中的那筆資金是處于銀行凍結狀態的,只計算活期利息。所以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說不上是暗藏貓膩。
無論如何,短期的理財產品中,資金閑置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資金短時間內需要周轉可又不想閑置的情況呢?
一是可以選擇其他的短期理財產品,比方說,現在不少的貨幣基金都能實現隨存隨取,風險極低,收益還不錯,就是一個短期閑置資金的很好選擇。其次,在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之前,多了解情況,比如說募集期多長,到期日幾號,是否收手續費,收多少手續費等等。
總之,我們還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只盯著預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略了投資過程中可能會影響最終實際收益率的因素。
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