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暴跌全攻略,一篇就夠了

    發表時間 :2018-05-31 來源:中訊證研

      「大跌的時候,我為什么不逃跑」


      股市大跌但是我沒打算跑。如果你們哪一天聽說我賣了股票,一定是因為我覺得股票貴了,要么是我覺得房子便宜了,我也想當收租婆了。


      就目前看來,我個人的觀點是:股票的投資價值更高,高于房產,黃金,外幣。我自己的資產配置上,已經包含了黃金,基金,外幣(非美元)P2P。迄今為止,也是股票的收益更高,哪怕是跌了這么多次,股票的收益依然高于其他。


      我不逃跑,既不是為國護盤,也不是出于什么高尚情操,僅僅是為了更多的錢!我不認為自己能預測股市的漲跌,所以我不知道自己如果逃跑了,下一個進入點怎么選擇!萬一我一賣它就開漲怎么辦?


      彼得林奇說,那些在股市里虧損的人,或者賺不到錢的人,都是被股市大跌給嚇跑了。一個東西10塊的時候,大家爭著要;而它跌倒5塊反而沒人要了,不是很奇怪嗎?


      如果你在10塊的時候喜歡它,5塊的時候更應該喜歡啊。在我看來這是個簡單的道理。所以我進入股市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絕不被股市下跌嚇跑!


      如今我已經歷了幾次大跌了,我沒有被嚇跑,對于我這樣一個業余投資者,我的技術分析不是強項。我唯一的可以稱之為優點的,就是我對人性弱點的洞察,以及對自己人性弱點的克服。


      我知道,在我寫完這樣的文章后,股市可能還會跌,我不知道它要跌多久,何時回升,上漲,我都無法預知。一個人只有在承認自己無法預測,也無法干預市場的前提下,他做的決定才是理性的,可持續的。


      我愛財如命,所以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可以忍受漫長的等待,忍受寂寞,空虛冷。忍受一切的風雨飄搖,直到天上出現彩虹。


      「什么時候,股市暴跌可以進場」


      (一)

      股市暴跌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估值太高,因此2007年股市的暴跌是歷史的必然,2015年創業板的崩潰也是歷史的必然。碰到這類暴跌,對于小投資者來說,無論盈虧,都是分分秒秒轉身離場。


      第二類暴跌,則是估值很低的時候,人們擔憂經濟更壞。但巴神說了,他投資以來,1954年經濟最低迷的時候,股市反而上漲了百分50,是他體驗過最大的上漲。股市和經濟的關聯度短期可以有如此大的偏差,意味著看經濟投資股市完全不靠譜。


      (二)

      對于投資股市來說,最重要的信念是什么?


      個人認為:股票是有價值的,和房子,和債券,和黃金,一樣,是有價值的。相信是股票是凝結著無數勞動的汗水,自己投資的公司有無數員工每天在辛勤的努力。貨幣古代無非是想象出來的,是貝殼這樣共同相信的東西,到了現代,貨幣的呈現方式開始是數字式的:電子錢包,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


      所以股市跌得面目全非的時候,你看到的不能只是股票代碼,更不能看到紅紅綠綠的變化,而應該看到的是長期投資收益極高的資產。


      (三)

      投資股市,還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所謂的股市7賠2平1贏,那是針對整個市場的。而根據華爾街的一項統計:股市長線的投資者,盈利達到百分90。


      所以,對于理財的人來說,股市是極好的理財工具。當然,如果市場跌得鬧出個大新聞來說,那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四)

      下面這張圖我很喜歡,他提示我,市場大多人的買賣都是錯的。


    所以,合理的方式應該反著來,別人擔心的時候我樂觀,別人崩潰的時候我大笑入場。


      所以,合理的方式應該反著來,別人擔心的時候我樂觀,別人崩潰的時候我大笑入場。


      「暴跌后的沉思——三個步驟讓你透析市場」


      提出問題:我們如何系統地去觀察并理解市場?


      理解市場的心態


      在對市場理解的闡述上,個人認為高毅資產馮柳先生的觀點給于的啟示最大。整理了茅臺03當年的博客,以及馮柳先生入職高毅資產后發表的一些紀要與采訪。在這篇文章里,我摘抄了馮總關于理解市場的主要觀點,結合自己的理解與一些實例來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馮柳:“ 市場永遠是正確的,漲的時候是往好的方面想,跌的時候是往壞的方面想,每個漲跌都是一個角度和思維過程,理解市場就是去理解它在漲跌中的思考及側重,然后將其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市場是集體智慧的體現,它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視角同時獲得時間感和進程思維,因為市場在不同信息和狀態下給出過非常多的定價、預期和思維過程,這里包含了極大的多樣性和邏輯性,了解這些對我們的投資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更全面客觀的去理解企業。


      當然,永遠正確只是一個強調,因為角度維度的原因必然會伴生某些方面的不正確,但你必須先認識到它的正確才能理解它的不正確。另外,我們不能用事后的結果去評判事前的市場,那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基礎和可能性,它的正確只在當下。 ”


      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有理解了市場的合理,才能撲捉到市場的荒謬。這涉及到一個假設或者價值觀的問題:市場到底是愚蠢的還是智慧的?


      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對市場先生的描述很可能誤導當代的投資者,讓我們誤以為市場是愚蠢的,戰勝愚蠢者自然是容易的。但不可辯駁的事實是能夠長期戰勝市場的人鳳毛麟角,被動投資者在快速增長。很少有人能夠戰勝市場的事實讓人想起學術界的一批活躍分子:有效市場理論的擁護者。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市場是聰明迅捷信息完備的,一句話,市場是極具智慧的。


      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市場進行假設?一項投資,如果保守的假設情景下還能賺錢,那這項投資至少不會太差。一場戰役,如果在假設對手很強大的前提下依然能夠取勝,則這場戰役失敗的概率較小。因此,穩妥起見我們應假設市場是極具智慧的,甚至像馮柳先生所說,市場是永遠正確的。即假設市場是一個聰明人,我們在和一個聰明人而不是一個躁郁癥患者做生意。


      在觀察市場時,強烈建議這樣的視角假設與價值觀:群眾是偉大的,個人是渺小的;市場是偉大的,我們是渺小的。


      在這樣的價值觀與視角下,我們首先會忘記自己的價值取向,會跳出個人偏見的禁錮,會更積極主動去理解一個智者——市場,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馮柳先生提到的 "理解市場就是去理解它在漲跌中的思考及側重,然后將其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市場是集體智慧的體現,它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視角同時獲得時間感和進程思維,因為市場在不同信息和狀態下給出過非常多的定價、預期和思維過程,這里包含了極大的多樣性和邏輯性,了解這些對我們的投資是非常有益的,可以更全面客觀的去理解企業。"


      理解市場的具體操作


      心態的問題解決了,具體的操作呢?我們再來看看馮柳先生的建議:


      馮柳:“頂底兩端是最重要的范疇,這個清楚了才會有方向感,所以要對各重要階段的頂底進行標注,找出當時對應的基本面和估值體系,然后將其與當下對比,找出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建立基本面坐標體系,這樣可以有參照,就容易有方向感,這需要對基本面和整個估值體系及邏輯和市場心理進行理解。頂底是一個范圍,這個范圍可以很寬,不能用一個數量來界定,關鍵看在你邏輯風格中是否可逆。”


      首先,理解市場走勢時,頂底兩段最重要。


      另外,研究個股的市場走勢時,不可忽略相應階段的市場背景。所謂背景就是更大的市場,即中觀的行業指數與宏觀的大類指數(例如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


      理解市場的難度是個股小于行業,行業小于整體市場。個股的漲跌更容易理解是因為在理解個股時,我們把整個市場與行業指數的走勢當作一個獨立已知且具有解釋功能的變量。我們自然會產生的問題是,怎么觀察理解與應對作為解釋變量的大類指數與行業指數的走勢呢?我們來看看馮柳先生的觀點。


      上海證券報問:您是集中持股、不控制回撤、不做對沖的方式,當遇到市場波動時,怎樣應對?能否總結方法,并舉個以往的例子來說明?


      馮柳:“我不去應對,就在里面不動,對我來說波動不是風險,雖然會影響點心情和機動性,其實很多市場風險都可以通過選股來化解,我大部分收益都是在熊市中完成的,你把個股想清楚就好了,當然碰到08年那樣的系統性熊市就會比較受傷,但即便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不躲避。


      這樣看上去有點蠢,但可讓我處于一個簡單的心理及思維環境中,降低投資的復雜度,很多人其實都是在各種糾結中錯過機遇卻沒有如愿規避掉相應的風險。市場的方向簡單但過程復雜,正是這種簡單與復雜結合的特點才會導致人們去做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舉動,只有承認自己不具備挑戰復雜的能力及心性,把系統性的損失當作理所應當的義務來面對,就能平靜安心下來做好個股,自然能夠更坦然的去面對波動及考驗,同時獲得超越他人的情緒與心智力量。”


      面對大類指數的波動,大部分投資者的做法:嘗試抄底與逃頂;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雖然無法捕捉到市場的頂與底,但是嘗試衡量是頂部區域還是底部區域,頂部區域時倉位低一點,底部區域時倉位高一點;而馮柳先生的做法:承認自己無法預測市場,進而坦然地面對市場的波動。通過其投資策略,我們可以大概了解馮柳先生的做法:深研個股走勢必須理解、行業指數走勢嘗試理解、整體市場走勢不太理解。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

    二維碼.jpg


  • 成人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