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假結構”結構性存款降溫
8月13日,位于成都春熙路附近的某股份制銀行展板上,曾經醒目的結構性存款信息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組抽獎信息。事實上,一度火爆之后,被寄予厚望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正逐漸步入冷靜期。一方面,隨著監管加強,假結構性存款受到管制,部分銀行已著手規范結構性存款業務;另一方面,年中考核過后,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亦有所走低。
新產品收益率下調0.5%
結構性存款,即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的產品。作為保本理財的替代方式之一,資管新規出臺以來,結構性存款成為銀行新寵,迅速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
7月中旬,某城商行發布的“錦繡系列個人結構性存款”,投資期限分為362天、180天、96天三種,預期到期利率(年化最高)分別為4.82%、4.72%、4.5%。“與同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相差不大,又可以保本,還是比較看好結構性存款產品。”成都市民王女士表示。
不過,8月13日,在成都多家銀行發現,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整體均有所下調。如某股份制銀行成都分行推出結構性存款產品,投資期限91天、184天、364天,在售產品掛鉤標的期末價格小于或等于8%時,預期收益分別為4%、4.1%、4.2%。“結構性存款利率較之前有所下調,與理財市場整體趨勢相同。”上述股份制銀行成都分行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整體銷售情況比較正常。
總體來看,相較于6月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4.29%以及4.7%左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目前新發的結構性存款下調約0.5%。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與銀行理財相似,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的下降與市場利率走低、銀行息差收窄有關。
監管趨嚴致增速下降
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一度火熱。據央行數據,1-5月,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速分別為14.69%、4.84%、5.18%、4.05%和1.21%。其中,截至5月底,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9.26萬億,比2017年底新增2.3萬億。而2017年全年,結構性存款新增規模僅為1.79萬億。
在收益率回調的同時,甚至稍早,結構性存款規模方面已然初現降溫。截至6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總計為92052.73億元,環比下降573.53億元,這是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總規模首次下滑。
具體來看,6月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5.97萬億元,環比下降1.19%;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24萬億元,環比上升0.44%。這也意味著,結構性存款增速下降主要源于中小銀行。
監管趨嚴被認為是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相應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此前,由于‘假結構’盛行,甚至有尚不具備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質的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的利息委托給有資格的銀行進行投資,變相成為銀行攬儲的手段。未來無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的銀行將較難發行結構性存款。”普益標準研究員指出。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則認為,理財細則強調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需具備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區域小銀行一般不具備資格,小銀行結構性存款或面臨退潮。
合規銀行產品仍有需求
隨著理財新規的明確,目前已有商業銀行通過暫停幫助其他不具備衍生品交易資格的同行發行相關產品業務,著手規范結構性存款業務。“結構類系列,預期年化收益4.6%。”7月下旬,位于成都春熙路附近的某銀行展板中,上述結構性存款產品信息頗為醒目。然而,目前該信息已悄然消失。
與此同時,對于在結構性存款方面合規度較高的銀行而言,則影響不大。“我們是在資管新規發布后才推出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產品設計整體根據相關要求完成,所以不會受到影響。”上述股份制銀行成都分行人士表示。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已經告別猛增態勢,預計8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會有小范圍的波動,基本保持穩定。
雖然監管趨嚴后將影響結構性存款短期的規模增長速度,不過,長期來看,對于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而言,規范后的結構性存款被認為依然存在市場需求。“結構性存款具有的‘起存點不高、保證本金、納入存款保險且存在較高的或有收益率’的特點,與銀行存款、凈值型理財等相比,仍具有一定吸引力。”有關人士指出。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